查看原文
其他

我是范范,故事是我的仙女棒、拼图和镜子

2016-05-22 范范 中国三明治


范范

曾远赴东非做志愿者,后辗转成为一位香港社工,专注儿童保护及家庭领域;同时是社会创新平台BottleDream的记者和编辑,采编创变者的故事;去年和伙伴们成立香港无名剧团,探索一人一故事剧场的社会应用。“故事”是我的世界里的重要命题。


每位破茧学员都会录一段音频跟大伙儿说说话,我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给你们唱首歌。


二十几年前,在很多个武汉粘湿的夏夜里、那张沁凉的竹床上,妈妈摇着扇子,唱这首歌,哄我和知了一起睡觉。我似乎睡在这只旋律上,被它轻轻托着、慢慢升起,能摸到月亮。


这首摇篮曲长在我身体里,给我根一般稳固的力量,像是把所有美好揉搓成一颗金色的丹丸,低谷时一口吞下,速效救心。


呐👇,送给你们。




小学一年级的某堂课上,老师让我们表演节目,我不知从哪里听来一个故事,于是给全班同学绘声绘色地讲了这个故事。他们当时的反应我记不清了,只记得第二天,那位老师让我去他三年级的班再讲一遍。

 三年级的那个班在我们班楼上两层,那层楼全是高年级的教室,也是一年级“小啰啰”的禁区,而我,有“高年级学生恐惧症”。偶尔,我交作业必须经过高年级的楼层,在楼层的这一头,我会深吸一口气憋住,好像在水里扎猛子一般,低着头一顿快走,强按着快跳出来的心,几乎要跑起来。抵达另一头后,迅速下楼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,才感到安全。 但第二天,我还是去了。 进教室的一刹那,五十多对好奇的眼光迎面而来。我哆嗦着走上讲台,开始重复昨天的故事。神奇的是,从第二句开始,紧张感退潮了,一种奇妙的兴奋涌了上来,台下的人好像不再盯着我,而是盯着我的故事故事的每一次呼吸都能牵动他们的情绪。他们有时捧腹大笑,有时目不转睛,样子可爱极了。 故事讲完,我的“高年级恐惧症”也不治而愈了。那年我6岁,发现故事是根仙女棒,能让看上去恐怖的人变可爱。 前几年,我到香港念社会工作硕士,因为专业的关系,我接触了很多心理治疗法。有一年夏天,我到距离香港一小时船程的长洲岛参加一个治疗家庭创伤的工作坊。那一周,所有参加者都住在一所天主教的修道院里,它藏在半山腰,贴着两人宽的山道而立,另一侧便是悬崖与海。这里安静得,让人无法不直面内心。 在治疗师的几天引导后,大家慢慢熟悉,进入彼此的回忆。某天,轮到一位50多岁的女士分享,她微胖,头发短而卷曲。原本松弛的她开始语无伦次。这时,一位八十多岁、满头银发的女治疗师走到她身边,抱住她,把她的头贴在自己的耳根,慢慢抚摸她的背,轻声说:“没关系的,没关系的。”那位女士突然收住话语,愣住,接着全身颤抖、啜泣,最后,撕心裂肺地哭出来。 在治疗师的怀里,她艰难的打开尘封四十多年的心门,在最深处的阴暗角落,插满了尖锐的碎片,它们已和肉长在一起,锈迹斑斑、血肉模糊;她忍着痛,用尽力气把它们一片一片从肉里剜出来,拼凑出一个这样的故事: 她有个酗酒且暴力的父亲,三个和父亲一样德行的哥哥,一个懦弱没主意的母亲,以及从小陪伴她但却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的外婆。每当父亲喝醉,大哥会和父亲一起虐打外婆,以此取乐。母亲害怕遭殃,从不敢说话。每个暴力上演的日子,她除了对着父亲和哥哥绝望地撕心裂肺地尖叫,别无他法。 她十岁那年的某个下午,家里只有她和大哥,大哥把她叫进房间,脱掉裤子,猥亵了她。此后,她更加恐惧和厌恶大哥,然而,在憎恨的同时,她心里却无法自控地滋长出对大哥的讨好,这让她更加厌弃自己。在多种情绪的撕扯中,她走过沉默的四十年,可时间并没有治愈她,反而让伤口溃烂化脓,发出阵阵洗不净的恶臭。 故事碎片被治疗师取了出来。那之后的几天,治疗师每日为她的伤口换药、包扎,并把她的故事拼图洗净、晾干,镶上一个色调悠远且沉静的画框,作为生命的礼物,还给她。离开工作坊的那天,我见到她在海边,对自己深情的拥抱。那年我24岁,明白故事是一块生命拼图,插在心里是匕首,取出来是纪念品。 毕业以后,我在香港一家NGO做儿童和家庭服务。长期接触心理辅导、亲子关系和各式各样的家庭,让我明白为人父母的艰难,他们的一个不自知的行为能轻易给孩子带来长达一生的影响。同时,因为我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,如何选择亲密关系的形式和是否要成为父母,成为困扰我的问题。 沈博伦是我的朋友,去年,他和吴霞因为非婚生子事件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。在我和他为数不多的聊天中,我隐约感到,家庭对他的影响很大,他也处于困惑之中。可惜的是,没有一家媒体绕开“非婚生子”的噱头,走进这个家庭,探讨两代人的情感困局。 于是,我带着自己的困惑,去了北京,采访了他和吴霞,以及他们身边的人。写了这篇故事《孩子生养合作社:吴霞和沈博伦的突围与试验》(点击标题阅读) 这篇文章发出的当晚,我看见朋友圈里有一个我们共同的朋友转发了这篇文章,她说:80、90后普遍对婚姻和家庭关系存在焦虑和质疑,这篇文不一定能解惑,但能让你有所反思。 那一刻,我突然感到,因为我的个人困惑而写的别人的故事,让一群人找到了诉说的出口。那一年我26岁,觉察到故事是一面镜子,每个人从中找到自己。 我常常觉得,故事和我,是不能分开的,它们不仅组成了现在的我,还让我和别人因为分享同一个故事而产生生命的联结。当时光老去,除了故事,我们好像所剩无几;有了故事,我们便会无限丰盛。

《破茧001:你未曾体会过的人生》,是我和这些同学们的作品集,记录了我们观察到的自我和他人,家庭和社会,困境和选择。由于篇幅所限,只能挑选出其中的14篇呈现到大家面前。

这本书将于5月底出版,目前正在“赞赏”社交出版平台上众筹


为我们的《破茧001:你未曾体会过的人生》添一份赞赏吧,让它多一分“破茧”之力。

我们希望,下一个破茧的,是你。



识别图中二维码直接进入破茧众筹页面为他们的“破茧"故事添一份赞赏



点 击 图 片

阅读破茧学员吴楠的故事






中国故事记录者

创新生活方式倡导者

 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